Publishing Service

Polishing & Check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SSN 1673-1581(Print), 1862-1783(Online), Monthly

<<<                         CONTENTS                         >>>

Articles

Expression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4, and related components of the BMP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mouse uterus during the estrous cycle

Yan Li, Quan-wei Wei, Jian-gang Feng, Mu-lin Xu, Rui-hua Huang, Fang-xiong Shi

DOI: 10.1631/jzus.B1300288 Downloaded: 3743 Clicked: 8656 Cited: 3 Commented: 1(p.601-610) <Full Text><PPT> 2182

Chinese summary   <301>  BMP2,BMP4及BMP信号通路相关成员在发情小鼠子宫中的表达

研究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4及BMP信号通路相关成员在发情周期小鼠子宫中的表达模式。
创新要点: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系统地研究了Bmp2Bmp4及其BMP信号通路相关成员在小鼠子宫中mRNA水平表达模式,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BMP2蛋白在小鼠子宫中的定位模式。
研究方法:收集发情周期各个时期小鼠子宫,一侧子宫角贮存于液氮或−80 °C冰箱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另一侧子宫角用40 mg/ml 多聚甲醛固定用于BMP2蛋白免疫组化定位。
重要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mp2的表达水平在发情前期显著高于发情期和发情后期(P<0.05),Bmp4的表达水平呈现显著波动,但Bmp2Bmp4差异不显著(P>0.05)。Bmpr1aBmpr2的表达水平在整个发情周期无显著变化(P>0.05)。然而,Bmpr1b的mRNA水平在发情期显著下降(P<0.05),在发情后期上升。此外,Bmpr1b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相应时期Bmpr1aBmpr2的mRNA水平(P<0.05)。三种R-Smads差异地表达于小鼠子宫,并且Smad1Smad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mad8(P<0.05)。此外,Smad4的表达水平在整个发情周期无显著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MP2蛋白在整个发情周期差异表达,并主要定位于子宫腔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我们的结果提供了BMP2和BMP4及其BMP信号通路相关成员mRNA水平表达变化信息,这些数据为论证BMP在子宫内膜中的作用如子宫内膜的退化与重塑提供量化和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SMAD蛋白;子宫;发情周期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profiles of MaACS and MaACO genes from mulberry (Morus alba L.)

Chang-ying Liu, Rui-hua Lü, Jun Li, Ai-chun Zhao, Xi-ling Wang, Umuhoza Diane, Xiao-hong Wang, Chuan-hong Wang, Ya-sheng Yu, Shu-mei Han, Cheng Lu, Mao-de Yu

DOI: 10.1631/jzus.B1300320 Downloaded: 4242 Clicked: 5944 Cited: 2 Commented: 0(p.611-623) <Full Text><PPT> 1899

Chinese summary   <43>  桑树MaACS和MaACO基因的鉴定和表达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分离和鉴定桑树中参与乙烯生物合成的酶的编码基因MaACSMaACO,研究其表达模式。
创新要点:基于最新公布的桑树基因组数据库数据,获得5个MaACS基因和2个MaACO基因,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分析,同时鉴定了其在不同桑树组织中、不同发育时期桑椹中和不同激素作用下的表达模式。
研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和鉴定基因,利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基因的表达量。
重要结论:MaACSMaACO基因在根、茎、叶等不同组织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在桑椹发育过程中呈现出两种表达模式,其表达量被脱落酸和乙烯利上调。

关键词组:桑椹;MaACS;MaACO;脱落酸;乙烯利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ssay of the gene (OsUbc13) encoding a 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in rice

Ya Wang, Meng-yun Xu, Jian-ping Liu, Mu-gui Wang, Hai-qing Yin, Ju-min Tu

DOI: 10.1631/jzus.B1300273 Downloaded: 3144 Clicked: 5800 Cited: 1 Commented: 0(p.624-637) <Full Text><PPT> 2004

Chinese summary   <28>  水稻泛素缀合酶基因OsUbc13的分子特征和蛋白互作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水稻泛素缀合酶基因OsUbc13的序列特征、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模式及其互作分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创新要点:首次对植物Ubc13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研究及蛋白互作研究。
研究方法:通过序列比对及聚类分析进行OsUbc13的序列特征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OsUbc13的表达模式分析;通过聚乙二醇(PEG)介导转化烟草BY-2原生质体进行OsUbc13亚细胞定位研究(见图4);通过酵母双杂交进行OsUbc13的蛋白质互作分析(见图5和表1)。
重要结论:OsUbc13编码具有15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同源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该基因在水稻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内稃、雌蕊、雄蕊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而根、茎和外稃中的表达量较低; 低温、甲基磺酸甲酯(MMS)和过氧化氢(H2O2)胁迫处理使胚性愈伤中OsUbc13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甘露醇、脱落酸(ABA)和氯化钠(NaCl)胁迫则使愈伤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量降低;OsUbc13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融合蛋白表达于质膜和核膜处;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约有20个蛋白可能与OsUbc13存在相互作用,其中OsVDAC(与细胞凋亡有关)、OsMADS1(与花器官发育有关)、OsB22EL8(与活性氧清除及DNA保护有关)和OsCROC-1(为Lys63聚合泛素链形成及运行无误性DNA损伤耐受机制所必需)四个蛋白经验证确与OsUbc13互作。

关键词组:水稻;泛素缀合酶;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酵母双杂交

Analysis of aroma-active compounds in three sweet osmanthus (Osmanthus fragrans) cultivars by GC-olfactometry and GC-MS

Xuan Cai, Rong-zhang Mai, Jing-jing Zou, Hong-yan Zhang, Xiang-ling Zeng, Ri-ru Zheng, Cai-yun Wang

DOI: 10.1631/jzus.B1400058 Downloaded: 2899 Clicked: 5665 Cited: 9 Commented: 0(p.638-648) <Full Text><PPT> 1870

Chinese summary   <30>  运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和气质联用法分析三个桂花品种的香气活性物质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桂花品种感官评价差异所对应的香气成分,及其有贡献的香气活性物质,为桂花的生物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创新要点:首次运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结合气质联用法(GC-MS)对所分离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同时结合其气味描述,分析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活性物质特征。本研究还根据所检测的香气活性物质的气味特征对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组,能更直观地分析桂花不同品种香气差异的原因。
研究方法:(1)运用GC-MS对三个桂花品种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的比较分析(见表1);(2)运用GC-O对三个桂花品种香气活性物质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3)对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组,探究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差异原因(见表3和图2)。
重要结论:(1)GC-O结合GC-MS分析所得香气活性物质并非都是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物质,有些含量较低的挥发性物质也对桂花香气形成有贡献;(2)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差异是由不同香气分组以及香气活性物质强度不同所致。

关键词组:桂花;香气;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气质联用法

Influence of casein phosphopeptide-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 application, smear layer removal, and storage time on resin-dentin bonding

Jun Lin, Wei-ying Zheng, Peng-ruo-feng Liu, Ning Zhang, Hui-ping Lin, Yi-jing Fan, Xin-hua Gu, Oliver Vollrath, Christian Mehl

DOI: 10.1631/jzus.B1300216 Downloaded: 4387 Clicked: 9076 Cited: 1 Commented: 0(p.649-660) <Full Text><PPT> 2016

Chinese summary   <22>  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不同玷污层的处理和储存时间对牙本质粘接的影响

研究目的:评价含有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CPP-ACP)的再矿化剂Tooth Mousse(TM)的使用、不同玷污层的处理以及样本储存时间对牙本质粘接微拉伸性能的影响。
研究方法:将牙本质样本分成保留玷污层组和用15%乙二胺四乙酸(EDTA)处理90秒去除玷污层组。每组根据是否使用TM处理再分亚组。每个亚组分别用三种不同的粘结剂(两步法自酸蚀Clearfil SE Bond(CSE)、一步法自酸蚀G-Bond(GB)和全酸蚀Adper Single Bond 2(SB))与牙本质样本粘接,分别经过3天和6个月的去离子水储存。样本进行切割微拉伸测试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断裂界面模式。
重要结论:经过再矿化剂TM预处理,可以减少牙齿的敏感性,并且对于这三种粘结系统经过长时间储存后的粘结性能没有影响。EDTA的处理对于长期储存的粘结性能没有显著影响。额外的TM和EDTA对短期(3天)粘接力会有效应,但对长期(6个月)的粘接力没有影响。

关键词组:玷污层;再矿化剂Tooth Mousse;微拉伸性能;储存时间;粘结剂

Effects of organic solvents on two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lipofuscin fluorophores, A2E and all-trans-retinal dimer

Qiu-xia Jin, Xin-ran Dong, Jing-meng Chen, Ke Yao, Ya-lin Wu

DOI: 10.1631/jzus.B1300194 Downloaded: 3596 Clicked: 8872 Cited: 0 Commented: 0(p.661-669) <Full Text>

Chinese summary   <26>  有机溶剂对两种视网膜色素上皮脂褐质荧光色素的影响

研究目的:减缓Stargardt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损失的基因和药物疗法正处于发展中,然而为了评价对实验小鼠的治疗效果,有机溶剂是获取及定量小鼠后眼罩脂褐质色素必需的载体。本工作报道了有机溶剂对N-亚视黄基-N-视黄基乙醇胺(A2E)和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两种重要脂褐质色素的影响以及从体内获取和定量它们的优化方法。
创新要点:本文阐释了二甲亚砜、甲醇、氯仿、四氢呋喃、环己烷和乙醇对A2E和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两种脂褐质色素的影响,并且优化了它们的体内获取及定量程序。
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A2E和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溶液以及C57BL/6小鼠后眼罩浸膏。
重要结论:氯仿和四氢呋喃能够改变A2E和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但是它们在二甲亚砜和甲醇中是稳定的;环己烷和乙醇不影响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然而A2E在乙醇中不稳定,在环己烷中溶解度很低。脂褐质元素体内获取及定量的优化方法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和A2E。理解有机溶剂对脂褐质色素的影响将为正确使用这些色素提供洞察力,也可促进建立每个内源性色素测量的合理方法。

关键词组:脂褐质;类视色素二聚体;有机溶剂;视网膜色素上皮;荧光色素

Diversity change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responding to zinc and arsenic pollution in a river of northeastern China

Jun Zhao, Xin Zhao, Lei Chao, Wei Zhang, Tao You, Jie Zhang

DOI: 10.1631/jzus.B1400003 Downloaded: 3758 Clicked: 7052 Cited: 2 Commented: 0(p.670-680) <Full Text>

Chinese summary   <25>  中国东北条子河中微生物群落变化与锌砷污染的关系研究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河流微生物与污染物的互作关系,为河流污染治理等相关研究提供新途径。
创新要点:研究选择的目标河流是报道较少的辽河二级支流,该研究对于了解支流污染特别是东北地区河流污染有重要的意义。将分子生态学技术应用于分析不同污染程度的河流底泥微生物变化,建立微生物种群变化和污染物的互作关系。
研究方法:选取沿条子河的8个代表性区段,分析河水和底泥中重金属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不同河流区段内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种群变化,解析河流中污染物对底泥微生物的影响,建立微生物种群变化和重金属污染的互作关系。
重要结论:重金属污染物的存在能抑制底泥中微生物生长,仅少量具有较强抗性的微生物存活(见图4);有机污染物的增加使对重金属有较强抗性的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大量繁殖(见图2~4),从而大量消耗溶解氧,导致好氧微生物死亡和河水自净能力退化,最终引起水质恶化。由此可见,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变化有很敏感的响应,通过对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环境污染的变化。

关键词组:河流污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重金属;锌;砷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38 Zheda Road, Hangzhou 310027, China
Tel: +86-571-87952276; Fax: +86-571-87952331; E-mail: jzus@zju.edu.cn
Copyright © 2000~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