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ing Service

Polishing & Check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SSN 1673-1581(Print), 1862-1783(Online), Monthly

<<<                         CONTENTS                         >>>

Articles

Zirconium oxide ceramic foam: a promising supporting biomaterial for massive product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Zhong-wei Liu, Wen-qiang Li, Jun-kui Wang, Xian-cang Ma, Chen Liang, Peng Liu, Zheng Chu, Yong-hui Dang

DOI: 10.1631/jzus.B1400163 Downloaded: 2964 Clicked: 5202 Cited: 2 Commented: 0(p.1013-1022) <Full Text><PPT> 2060

Chinese summary   <42>  氧化锆陶瓷泡沫:一种有望大规模生产GDNF的生物支持材料

研究目的:探讨氧化锆陶瓷泡沫细胞培养体系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生产方面的潜在用途。
创新要点:运用氧化锆陶瓷泡沫构建神经胶质细胞3D培养体系并测定该体系,该体系GDNF的产量明显优于传统的细胞培养体系。
研究方法:将原代神经胶质细胞种植于氧化锆陶瓷泡沫3D培养体系中,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观察;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该体系神经胶质细胞形态;检测DNA含量以评估细胞增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该体系GDNF的产量;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对胶质细胞中产生GDNF的信号通路激活情况进行观察。
重要结论:氧化锆陶瓷泡沫生物相容性好,由其构建的3D培养体系的GDNF产量明显优于传统2D培养体系。

关键词组:氧化锆;陶瓷泡沫;帕金森病

Dynamic changes of serum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after severe trauma

Li Ba, Ding-qian Wu, An-yu Qian, Mao Zhang, Bing Xiong

DOI: 10.1631/jzus.B1400129 Downloaded: 2578 Clicked: 5225 Cited: 4 Commented: 0(p.1023-1031) <Full Text><PPT> 1730

Chinese summary   <28>  严重创伤后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研究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与临床意义。
创新要点:阐明了在严重创伤后早期血清ChE动态的变化规律,为评估创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参考辅助指标。
研究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81例严重创伤患者伤后第1、3、7天血清ChE活性的动态变化,通过亚组(不同预后、不同伤情严重程度)间变化比较及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III(APACHEIII)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进行比较,评估其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价值;同时分析伤后血清ChE活性与急性期蛋白(APP),如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的关系。
重要结论:血清ChE活性在严重创伤后显著降低,持续下降的幅度越大,则提示损伤越重,预后可能越差,而且血清ChE或可视为负急性期蛋白的一种,血清ChE作为严重创伤伤情和预后评估的简单辅助指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关键词组:多发性创伤;血清胆碱酯酶;急性期蛋白

USP11 regulates p53 stability by deubiquitinating p53

Jia-ying Ke, Cong-jie Dai, Wen-lin Wu, Jin-hua Gao, Ai-juan Xia, Guang-ping Liu, Kao-sheng Lv, Chun-lin Wu

DOI: 10.1631/jzus.B1400180 Downloaded: 2385 Clicked: 4156 Cited: 10 Commented: 0(p.1032-1038) <Full Text><PPT> 1800

Chinese summary   <37>  USP11通过去泛素化p53调控p53稳定性

研究目的:深入研究p53的泛素化及稳定性的调控。
创新要点:发现一个新的调控p53去泛素化的酶USP11,它可以通过与p53的结合去泛素化并稳定p53,从而揭示了一个新的p53去泛素化调控的机制。
研究方法:通过免疫共沉淀发现p53可以与USP11结合(图1a),通过泛素化检测试验发现USP11可以去泛素化p53(图3a和3b),最后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试验发现在DNA损伤后,USP11对p53转录活性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结论:USP11可通过去泛素化p53来调控p53稳定性。

关键词组:p53基因;USP11;泛素化;稳定性

Therapeutic detoxification of quercetin against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in mice and its mechanism

Jia-qi Zhang, Liang Shi, Xi-ning Xu, Si-chong Huang, Bin Lu, Li-li Ji, Zheng-tao Wang

DOI: 10.1631/jzus.B1400104 Downloaded: 3444 Clicked: 8675 Cited: 14 Commented: 0(p.1039-1047) <Full Text><PPT> 2123

Chinese summary   <28>  槲皮素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治疗作用及其机理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槲皮素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损伤的治疗解毒作用及其机理。
创新要点:首次发现槲皮素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有治疗作用,并且首次发现Prx和Trx家族参与其中。
研究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含量,并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4-羟基壬烯醛(4-HNE)含量,并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肝组织中Prx1-6、TrxR1/2、Trx1/2、Nrf2和HO-1的mRNA表达情况。
重要结论:CCl4造模成功后口服槲皮素对其造成的急性肝损伤有治疗作用,给药组小鼠血清中的转氨酶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下降,通过MDA和免疫组化分析其机理可能和保护氧化应激损伤有关,通过实时PCR分析发现CCl4抑制了抗氧化酶Prx家族、TrxRd1、TrxRd2、Trx1、Trx2和Nrf2及其下游HO-1的基因表达,而槲皮素可以逆转CCl4降低的这些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组:肝毒性;氧应激损伤;Prx;Nrf2;TrxRd;Trx;HO-1

Predictive factors of cardiac rupture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Geng Qian, Chen Wu, Yun-dai Chen, Chen-chen Tu, Jin-wen Wang, Yong-an Qian

DOI: 10.1631/jzus.B1400095 Downloaded: 2834 Clicked: 5101 Cited: 4 Commented: 0(p.1048-1054) <Full Text><PPT> 1846

Chinese summary   <2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预测因素分析

研究目的:心脏破裂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通过明确心肌梗死后出现心脏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有利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
创新要点:既往缺乏对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系统风险评估,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完善并健全中国多中心的急性心肌梗死数据库,样本总量达到9798例,为国内同类研究中样本量最多。既往的国外文献报道:女性、高龄、心梗后就诊时间延迟、前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等是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在中国人群验证以上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就诊时血色素下降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与随后发生的心脏破裂密切相关。新的心脏破裂预测因素的发现有利于对心脏破裂更精细化的危险分层,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
研究方法:建立中国多中心心肌梗死数据库,比较发生心脏破裂与未发生心脏破裂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筛选敏感特异的心脏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
重要结论:中国人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率是1.82%,独立预测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女性、就诊时静息心率增快、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就诊时间延迟、肾功能不全、贫血与白细胞计数升高。本文第一次提出就诊时贫血状态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时与心脏破裂的发生直接相关。

关键词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危险因素;贫血;心脏破裂

Peripheral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using a cryopreserved donor cornea for Terrien’s marginal degeneration

Dan Huang, Wen-ya Qiu, Bei Zhang, Bing-hong Wang, Yu-feng Yao

DOI: 10.1631/jzus.B1400083 Downloaded: 2705 Clicked: 7528 Cited: 1 Commented: 0(p.1055-1063) <Full Text>

Chinese summary   <23>  冰冻保存供体的周边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Terrien's角膜变性的临床疗效

研究目的:观察采用冰冻保存供体的周边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Terrien's角膜变性(TMD)的临床疗效,探讨TMD的最佳手术治疗方式。
创新要点:供体角膜为冰冻保存,其中部分为中央角膜移植术后剩余的角巩膜环,并改进传统的手术方法。采用周边深板层角膜移植,既充分利用和节约供体,避免排斥反应,又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有效地恢复了眼球完整性和提高术后视力。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1998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进行周边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27例TMD病人的31只眼。根据病变范围和大小,分别进行环形深板层角膜移植和D形深板层角膜移植。所有植片均于-20°C冰冻保存,冰冻保存的角巩膜环植片用于环形深板层角膜移植,冰冻保存的整个眼球用于D形深板层角膜移植。对所有术眼的病例资料、视频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表现、术后角膜结构的变化、屈光及视力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
重要结论:采用冰冻保存供体的周边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TMD可以有效地恢复角膜结构的完整性且能长期维持(图3和4)。术后随访过程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环形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视力较前明显提高,而3例(100%)D形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散光及视力均不提高(表1和2)。术前炎症及术中穿孔并不影响术后最终结果。

关键词组:Terrien's角膜变性;周边深板层角膜移植;冰冻保存

Contour changes in human alveolar bone following tooth extraction of the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Bei Li, Yao Wang

DOI: 10.1631/jzus.B1400119 Downloaded: 2616 Clicked: 9521 Cited: 0 Commented: 0(p.1064-1071) <Full Text><PPT> 1974

Chinese summary   <24>  人类上颌中切牙拔除后牙槽骨外形变化的研究

研究目的:观察人类上颌中切牙拔除后牙槽骨外形改建的规律。
创新要点: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BCT)在口腔硬组织测量方面具有可靠性,在不同时期拍摄的影像中测量具有可重复性。本研究充分利用这一影像学工具观察人类上颌中切牙拔除后牙槽骨改建的规律。
研究方法:选择40名患者上颌中切牙拔牙前和拔牙后三个月时拍摄的两份CBCT影像资料。在第一次CBCT中,选取中切牙拔牙窝深、中、浅三个水平断层进行矢状断层重建,分别记录矢状断层起点到拟拔除中切牙(实验牙T)牙髓中心移动的层数,并测量实验牙T处牙槽骨宽度,在中切牙拔牙窝中层测量腭平面相关垂直距离。在第二次CBCT的三个水平断层上,依据第一次记录的移动层数定位实验牙T,并在定位处测量牙槽骨宽度。在中切牙拔牙窝中层上转移第一次CBCT记录的腭平面相关距离,并测量唇腭侧牙槽嵴顶沿原牙根外形垂直吸收的距离。
重要结论:上颌中切牙拔除后三个月,在拔牙窝的不同深度,唇侧的牙槽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平骨吸收,越接近牙槽嵴顶处牙槽骨吸收越明显。唇腭侧牙槽嵴顶均有明显的垂直骨吸收,唇侧牙槽嵴顶的垂直骨吸收比腭侧明显。

关键词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BCT);牙槽突外形;上颌中切牙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mass casualty incident management: reflection on the medical response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Hangzhou bus fire

Wei-feng Shen, Li-bing Jiang, Guan-yu Jiang, Mao Zhang, Yue-feng Ma, Xiao-jun He

DOI: 10.1631/jzus.B1400225 Downloaded: 2735 Clicked: 5030 Cited: 2 Commented: 0(p.1072-1080) <Full Text><PPT> 1871

Chinese summary   <25>  大规模伤亡事件应对研究范式的发展

研究目的:系统回顾大规模伤亡事件(MCI)经典研究范式,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4年杭州7·5公交车起火事件,优化MCI应对的研究范式。
创新要点:需求激增理论是MCI应对实时评估的显著进步,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4年杭州7·5公交车起火事件,我们发现MCI应对评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脆弱性因素被忽略。
研究方法:采用关键词和医学主题词(大规模伤亡事件、MCI、研究方法、汶川、地震、研究范式、激增科学、激增、激增应对能力和脆弱性等),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中国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CBM)的相关研究资料库,进行理论的回顾性分析和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
重要结论:除需求激增理论中的激增和激增应对能力这二个基本维度外,应引入第三个维度脆弱性,形成更为全面和客观的三个互为关联维度构建MCI的新研究范式,突破MCI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性。

关键词组:大规模伤亡事件;需求激增;脆弱性;地震;火灾

Case Report

Management of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with bone metastasi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ei-dong Zhang, Da-ren Liu, Cheng-cheng Feng, Chuan-biao Zhou, Chen-ni Zhan, Ri-sheng Que, Li Chen

DOI: 10.1631/jzus.B1400124 Downloaded: 2761 Clicked: 5509 Cited: 0 Commented: 0(p.1081-1087) <Full Text><PPT> 2120

Chinese summary   <29>  甲状腺癌骨转移的诊疗措施的个例报道及其文献回顾

研究目的:探究甲状腺癌骨转移的规范诊疗措施,为提高甲状腺癌骨转移的生存期提供指导。
创新要点:本例病人通过普外科、骨科联合手术,内分泌激素替代治疗,I131治疗等多学科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探究甲状腺癌骨转移的规范化诊疗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方法:本文分析本科室一例甲状腺癌骨转移病人,同时搜集了1996年至2013年中文文献报道的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11例,通过统计其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转移部位、随访资料等,讨论其规范化治疗方式。
重要结论:彻底的术前检查对发现甲状腺癌骨转移至关重要。甲状腺癌骨转移需要多学科协同治疗,手术治疗仍为首选,联合手术的激素替代治疗、I131治疗、二膦酸盐治疗是较好的选择。放疗的作用仍需大样本数据的评估。

关键词组:甲状腺癌;骨转移;诊疗措施

Correspondence

China’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ractices and its academic impact on publishing: is it proportional?

Yuan Zhu, Chun-jie Zhang, Cheng-liang Hu

DOI: 10.1631/jzus.B14a0331 Downloaded: 2316 Clicked: 5117 Cited: 2 Commented: 0(p.1088-1092) <Full Text>

Chinese summary   <30>  中国研究生培养:论文发表与学术影响力成正比吗?

主要内容:中国研究生教育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规模迅速扩展,目前已居世界前列。在研究生培养成果必须以在高端杂志发表论文来体现的政策下,SCI收录我国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也同步达到了世界第二。虽然SCI收录我国发表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上升较快,但是单篇均被引用次数的上升却稍显缓慢,从单篇均被引用次数的排名反而呈下降的趋势。由此造成一些国外学者对我国的学术影响力、创新抱有怀疑态度。因此,在如此规模的研究生培养状况下,研究生论文发表的情况以及与学术影响力、创新等是否成正比是目前急需归纳总结的。改变对论文数量的追求,调整为对质量的要求也必定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研究生培养政策的调整方向。

关键词组:中国研究生;教育;培养;论文发表;学术影响力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38 Zheda Road, Hangzhou 310027, China
Tel: +86-571-87952276; Fax: +86-571-87952331; E-mail: jzus@zju.edu.cn
Copyright © 2000~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